公司新闻

至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24% 产业前景被资本看好

2023-03-15 | 公司新闻
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24% 产业前景被资本看好

当前,新1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觅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新材料领域就是其1。

大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既能补上工业“短板”,增强发展底气,更可通过基础产业创新找寻新动力,对做强“中国制造”意义重大。

作为《中国制造2025》“1+X”计划体系中的11个配套指南之1,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日前已正式印发,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指明了3大重点发展方向,明确了主要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实现70种以上重点新材料产业化及利用,建成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艺设备保障体系。

1025新材料产业成绩

“1025”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1035”期间,借着政策东风,新材料产业将迎历史性发展机遇。

工信部数据显示,新材料产业范围由2011年的800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近20000亿元,产业范围翻了1番,年均增速超过24%。整体上看,新材料产业基本实现了‘1025’计划目标。

“1025”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亮点10足,新材料产业实现上下游不断融会,东西部地区企业分别进1步会聚发展,需求向经济领域进1步扩大,技术创新逐步走向产业化,生态型新材料成为发展重点。

“1035”布局3大重点方向 配套检测:落锤冲击实验创新抢占制高点

当前,新1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关乎“中国制造”的品质。特别是前沿新材料领域,常常能够成为催生新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例如被广泛看好的石墨烯,如果能在范围化利用方面获得突破,将有望带动新1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设备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从《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得悉,新材料范围广、门类多、品种杂,“1025”时期,根据材料的属性、功能和未来趋势,曾将新材料分为6大门类,初步搭建了新材料分类体系。“1035”期间,《指南》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列为3大重点发展方向。

在前沿新材料中,特别提到对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突破,并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将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集中气力展开系统攻关,构成1批标志性前沿新材料创新成果与典型利用,抢占未来新材料产业竞争制高点。

据了解,新材料从研究市场繁华发现到成熟利用是1个漫长的进程,1般都需要10至20年时间。发达国家大多采取“研发1批、储备1批、利用1批”的材料发展战略,通过制定重点品种发展线路图,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与利用创新等方式,强化前沿新材料领域布局。

上述工信部相干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我国在新材料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在石墨烯、超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具有较好发展基础,部份领域乃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1035”时期,要进1步巩固扩大我国前沿新材料领域优势,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各方气力展开系统攻关,力争构成1批创新成果与典型利用,为新材料产业及下游利用行业的延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马睿文也表示,《指南》明确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强调从使得斜面的平整度被破坏、表面粗糙度严重降落供给侧发力找准重点利用市场,如在石墨烯领域围绕防腐涂料、复合材料、触摸屏等利用领域,重点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热工产品和特种功能产品,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传感器、触控器件、电子元器件等。“同时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这为新材料产业营建了良好发展环境,有益于增进新材料产业规范化、范围化和健康稳步的发展。”

新材料产品创新步伐加快 重视绿色发展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借着《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东风,和《指南》里的重点领域技术线路图,企业和投资机构看好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资本参与将给新材料产业带来刺激效应,新材料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市场的反应也证明了这1点。目前,新材料市场板块活跃,多个上市企业表现强势,为进军新材料行业的企业间收购行动增多。

对未来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马睿文表示,未来技术带动作用将日趋明显,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我国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在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科技计划中都给予了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未来新材料产品创新步伐将加快,将构成1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

另外一方面,新材料产业将更加重视可延续发展。“未来新材料行业将向高性能、多功能、绿色化方向发展,新材料产业可延续发展是满足经济社会可延续发展的必定选择,面对资源、生态环境及人口的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材料及其绿色生产技术的发使得资料的力学性能的进步展日趋遭到关注,”马睿文说,“未来,在制备技术方面,新材料产业将更加重视发展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可回收、绿色化、数值化等生产制造技术。”